最近我重複聽了幾次Debussy的鋼琴三重奏
突然讓我想起前幾年看的一本書"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作者奧地利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 (Stefan Zweig 1881-1942)在歷經一生看盡歐洲19世紀中末的輝煌
一二次大戰的慘烈 對和平繁榮的破滅
晚年寫下了這本回憶錄似的歐洲歷史見聞
其中在書中的前幾篇裡描述著他在維也納的成長過程
一次大戰前的奧匈帝國是極為強盛
首都維也納人文薈萃 工業革命後的科學發展帶來的嶄新的生活
Sweig敘述在他生長求學的過程中
每天都是那麼的美好 不需要為了生存而煩惱
永遠追求更極緻的明天
生活中充滿了樂音 歡笑

我當時在讀此書時 剛好常在聽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的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major
這首風格強烈的四重奏似乎可當作Zweig筆下1890年前後的盛世歐洲
快板的第一二樂章 就好像Zweig 書中描寫他年輕時對知識 對未來的熱情
對任何事都充滿了好奇 但又無需恐懼
第三四樂章就像他敘述上了高等學校及大學 那種只屬於少部分菁英才能進去的團體
對成長的浪漫 對愛情的夢想
當時的俄國也是在整個歐洲文明的覆蓋下
雖然包羅定寫這首曲子並非是在敘述當時的繁榮
而是對自己妻子的熱愛
但所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環境 就如同在鋪述當時的歐洲
湊巧也呼應了Sweig書中的敘述

而同一時代的Debussy (1862-1918) 也有相同的音樂表現
當然在音樂派別上 Borodin都被歸屬於俄羅斯國民樂派 而Debussy則是浪漫樂派
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樂風 但很湊巧的有著一樣音樂創作背景的詮釋
最近聽的是Debussy唯一的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G major
據考據是創作於1879 和上述的Borodin String Quarte創作於1881
他們所存在的時空被精準的以各自的樂風所表現
Debussy這首在第一樂章很協調的將鋼琴 小提琴 大提琴如對話般的協奏
主題在三種樂器中不停的交換
就好像Sweig書中他離開維也納到巴黎後不斷追逐著文壇一次又一次新的發表或討論
不斷的拜訪文壇名人 不斷的結交新友人中悠遊的心情
第二樂章持續著這樣子的快板快感
轉到慢板的第三四樂章 像思緒的沉澱 像吸收無數新鮮後咬咀嚼消化
又像在身體裡不斷回盪

風華在Sweig的書理只是一部份 當然之後隨著大戰的發生 一切都灰飛煙滅
但在那最鼎盛的時代 他的敘述 和Borodin Debussy的音樂
將最真實的當時歐洲風景
清楚無瑕的呈現在現代人的眼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iuo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