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灣政府開始發消費券  每個人可領政府發放的3600元
試圖刺激被全球景氣影響的台灣低迷經濟
以政府預算方式透過個人增加消費 帶動經濟流通

從社會經濟的觀點 這樣的措施有其正面意義
透過預算的編列 提撥國家庫存資金 間接增加國民可支配所得 造成消費動力
需求回溫 消費擴大 供給面因而受惠 資金貨物流動增加
更廣義的來看 就業人口會因為增加消費而穩定或增加工作/收入
進一步穩住逐漸升高的失業率
從社會政治角度來看 這項措施相當於政府給國民的一個額外紅包
在現在景氣確實低潮 消費不振的時間點
不失為政府的德政 從今天新聞裡各大賣場的人潮來看
至少上述的經濟目的也已達到

60多年前 凱恩斯 (Keynes)提出國家應干涉介入經濟體系運作
透過公共投資創造就業 創造需求 刺激經濟景氣復甦
乍看之下 馬政府似乎遵從凱恩斯的理論
試圖用消費券 刺激需求增加消費 
但拆解這次消費券政策 動機與目的應需要再次審視

政府的干預介入應指的是透過國家的公共投資
投資案增加 民間企業等相關產業隨之投入各項需求的供給
如一個高鐵的興建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除原投資的台灣高鐵 還有各相關的產業如水泥 鋼鐵 等的上下游產業都因而受惠
就業市場因此蓬勃 這和台灣之前再推兩兆三星一樣
透過重大投資項目來鼓勵供給提高
然而這次的消費券卻是透過發放等值現金券讓全民有多餘的所得消費
美其名為刺激全民消費 但力道卻是有限 且只有一次 高峰一過所得並沒有增加
消費一樣受限 除非物價下跌 利率偏低 否則曇花一現
只促進瞬間的物流及政府金流 但無助經濟成長

再者政府舉債發現金券 雖所舉之債用於民
民雖得利 但國家財政缺口變大 並非好事 寅吃卯糧
除非經濟的確復甦 稅收隨所得消費增加 (但如上述此唯一時之方案 不能長久)
政府的德政美意其時未必對國家發展是好

政治上更是明顯的借經濟之名行購買人心之實
就職上任後問題不斷 滿意度一直下降的馬政府
採取了世界各國都仍質疑其功效的消費券方式振興經濟
換個角度不就是發紅包給國民過年 其心可議
目的雖仍可刺激消費 但動機及後果都值得商榷

更深層的去探討 目前台灣政權無任何制衡機制
執政黨獨攬行政系統 國會系統
在政治良知 社會良知信心度 成熟度仍不足的台灣
此政策在毫無批判空間下執行
對台灣社會政經結構文化的發展與未來 充滿了疑點

包裝精美但本末倒置的政策
消費券又是一場厚黑政客的偽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siuo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