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 Maggie 是個多產的作家
不時將對台灣 生活 品酒等的心得感想 以舒暢的文字和朋友分享
對台灣鄉土的關懷更是不落人後
以下是她對台灣農業對中國高依存度風險的省思文章
探討對大陸高依存度的風險:「玉荷包」不敵「妃子笑」
圖文/林美姿
今早上班到新市鎮上買早餐,見到路邊一大籠一大籠紅通通的水果寫著6斤100元,揉
揉還沒睡醒的雙眼,定眼一看,那不是「黑葉荔枝」嗎?
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最懷念的就是台灣水果。嗯...要怎麼形容呢?台灣水果就是可口
多汁,甜度高,香氣迷人,這成就絕對要歸功於「台灣農技」。
今年由於遇上暖冬、少雨,所以荔枝開花及著果率高,產量約去年的2~3倍,價格去年
仍維持100多元/斤,現在20多元就買得到「玉荷包」。
(我在想,台灣農業可以參考法國葡萄酒產業的做法:五大酒莊為維持價格,嚴格限
制年產量,每年為葡萄樹進行剪枝,以避免天候佳時產量過剩。而土壤貧脊的區域種
植Gammy品種,因不能久放,以新酒叫薄酒萊行銷,讓每年11月,全球愛好者都在等候
新酒上市。另外,再區分table wine、AOC wine...等產地分級,價格由低到高都有)
農業受天候的影響甚鉅,又受到2004年中國大陸對台提出進口水果零關稅及提供「台
灣農業創業平台」,大陸打著土地與人工便宜的噱頭,大量「吸取」台灣農技。
台灣農技協助大陸荔枝改良,才沒幾年,大陸「妃子笑」早以低價掠奪台灣「玉荷
包」的出口市場。
製造或生產者都需要消費市場,這是無置可否,但政府在思考「政策的開放」或西
進,因有更長遠的眼光去思考,一個政策與教育對國家的影響,show term看起來是
好,但long term?開放的過程中,哪些要保留下來,甚至哪些要跟對方trade
off,不能全盤都被端走,將台灣資源掏空了,最後還剩什麼?
出口統計取自於農委會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95
製圖表:Maggie(統計到2009.5)
個人觀感:
曾幾何時 台灣的香蕉 鳳梨 芒果 等都是出口大宗
在國外都是相對高價品 口感好 香甜多汁
這都是台灣多年來累積的農改實力
農技到中國或其他地方幫助發展本是件雙重交流的好處
但本地若沒有持續的發展 研發
並更專精在自己create value上的話
就遲早會被趕過
說個較政治一點
現在的政府若只是一味的對西邊開放
而不平衡的放棄對內輔導
(如現在農改 農技 水產實驗 這些新聞似乎越來越少)
那就真的是台灣的大悲哀了
個人在荷蘭逛超市時發現鳳梨
試吃ㄧ下發現口味和記憶中的關廟鳳梨很像
產地是來自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聯想了 一下有可能是台灣人將技術移植
在當地種植在外銷到歐洲
這也是台商的厲害
(如現在在台灣流行的巴西磨菇也是台商在巴西種植在回銷的)
但另一方面 數十萬名台灣農業人口卻因為如此可能失去掉工作
市場被同為台灣人但在國外種植回銷所侵蝕
這個結構就必須要加緊農業發展的精緻化
在地價值化 甚至品牌化 將地名變成品牌
這樣才能解決台灣農業的問題
留言列表